首页 >> 公司新闻 >>媒体聚焦 >> 上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近3年环保投入占GDP比重高于3%
详细内容

上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近3年环保投入占GDP比重高于3%

不破不立,换来生态环境软实力

吐故纳新、留出空间,方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而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破哪里,如何立,这种抉择并不容易。

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上海较早遇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也更早地直面日趋严重的“城市病”和日益趋紧的土地人口环境硬约束。

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减少“四个依赖”、坚持“三个导向”发展思路,坚持质量、效益和结构优化导向,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导向,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导向,加快结构调整、经济转型,逐步减少对重化工业、房地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投资拉动的依赖。

位于上海南端的奉贤,去年的成绩单十分惊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1700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创2012年以来新高,在上海各区中位列第二。

这份成绩,是长期坚守生态环境底线结出的硕果。奉贤区从2014年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截至今年上半年,共调整关停钢铁、印染、电镀、化工、石材、家具、建材等行业的“三高一低”重点企业247户,腾出土地面积17451亩,降低能耗合计标准煤近30万吨。这些产业结构调整腾出的宝贵空间,成为奉贤区未来发展的策源地。

目前,一大批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未来产业纷至沓来,奉贤已引入企业95家,消化利用土地面积4209亩,其中72家企业已经投产,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分别达300万元、35万元。

去年上半年,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有限公司投入150万元的废水处理设施验收投运,将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浓度从四五百毫克/升削减到300毫克/升。为控制生产废水的排放总量,该公司今年年底前还将对部分洗护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自动化改造,预计可将废水排放量从八九十吨/天减少至五六十吨/天。

“企业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因为上海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但这是好事。”百雀羚三分厂厂长于友庆表示,一方面,这将逼退一批没有实力的高污染企业,优胜劣汰后,市场机遇将更多;另一方面,环保投入将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誉。据预计,该企业今年上半年的零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将有3%至5%的增长,这当中,有“环境信用”的功劳。

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尚且不易,把黄浦江45公里岸线全线贯通,还江于民、还岸于民,更曾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关方面做过调查,黄浦江两岸空间的土地权属复杂。2002年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便正式启动,但截至“十二五”末,两岸45公里实际贯通率仍不足50%。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一批央企、国企、驻沪部队、公共管理部门全力支持两岸贯通,齐心将两岸打造为开放共享的城市核心公共空间。陆家嘴集团拆除了沿江第一层面的8家餐厅,拆除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地产集团拆除浦明路1888号高桩平台上近2000平方米建筑。百联集团积极让出紧邻杨浦大桥的物流仓库,还把3栋保留完好的老建筑一并让出,向公众开放。

2017年12月31日,黄浦江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沿岸区域的产业也得以进一步集聚、优化。在虹口区国航中心段滨江,黄浦江水被引进商务办公楼区,形成别具一格的游艇港池。在浦东滨江,沉寂多年的旧码头仓库正生长出一片黄浦江沿岸45公里范围内最大的文化产业创意集聚园区。曾是亚洲最大散装粮仓的八万吨筒仓改造成为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场后,人流不断、活力重现。

通过“断舍离”而显著改善的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上海扩大开放的重要软实力,成为各方投资选择上海、各类外资青睐上海的重要原因。

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设外资项目数、合同外资、实到外资实现同步上升势头,分别同比增长49.2%、6.3%、13.9%。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近700家、外资研发中心400多家,有超过20万名外国人在上海工作,约占全国的1/4。

联手齐心,长三角共谋发展蓝图

水是流域性的、气是区域性的,单靠“一城一池”“单打独斗”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可持续。去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上海主动协调江浙皖,紧扣“联”字做文章,共同按下共商共建共享的“快进键”,同步跑出区域生态环境协作的“加速度”。

打开青浦区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徐萍的微信,一个名为“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的工作群被置顶在最醒目位置。徐萍说,太浦河的锑监测报告,每月会在群里共享。各地环境监测单位还设立了对照点,以控制监测误差。去年10月,以长三角地区跨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演练为契机,青浦、吴江、嘉善又统一了检测步骤,进一步缩小了数据误差。

在三地一体化发展的设想中,数据共享只是基础一步,如何用好这些数据,深化区域污染减排共治,更为关键。

“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设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为长三角各省市提供区域性预测预报服务,自建成以来,该中心已开展50多次区域可视化预报会商,成功为南京青奥会、APEC会议、G20峰会、进博会、上海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赛事和活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确保大气污染监测数据的客观全面,设在一线的“鼻子”必须又多又灵敏,长三角各地为此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截至目前,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国控点、省(市)控点总量达到400多个。

更多的数据共享碰擦出了“火花”。去年年底,长三角区域的空气质量预报水平又迈上一个台阶。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副主任王茜指着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平台的屏幕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未来5天空气质量指数的精确预报及未来7天污染潜势的预报已成为现实。

知道雾霾何时来,更要知道其为何而来,方能对症下药,从源头遏制污染。近年来,长三角区域陆续出台了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大气污染深化治理方案,以及高污染车辆和船舶联防联控专项方案。这些“治霾之道”的出炉,设在上海市环科院的“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功不可没。

“简单来说,我们找到了各类大气污染源,摸清了它们排放的污染物,以及排放污染的时间和污染物的量,并做了一个‘排行榜’。”上海市环科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王红丽表示,熟读这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长三角各地就能清楚自己区域的污染“家底”,并研判这些污染源的轻重缓急,量身定制治理方案。

以此为基础,该实验室研究提出的“加强长三角区域臭氧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开展长三角多城市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的建议”等建言均被长三角地区采纳并付诸实施。

从2013年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成立,到2017年国家验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成果,沪苏浙25座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4.3%,超额完成国家“下降20%”的要求。去年,沪苏浙皖41座城市再接再厉,PM2.5浓度同比又下降10.2%,降至44微克/立方米。

随着长三角污染防治协作的日益紧密,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也进入“深水区”。“一些大的污染源的治理基本上完成了,每个省的减排潜力已经不像原来那么大了。”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综合规划处黄蕾说,下一步做什么?这是长三角要一起研究的课题。

就在去年10月,长三角生态智库宣布升级扩容。“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在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揭牌,江苏、浙江、安徽的环科院作为联合研究分中心,三省一市凝聚科研力量,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蓝图”正徐徐展开,将有力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共有2页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seo seo